工信部:去年受理电信用户申诉65979件 同比降21.0%

  来源:工信部网站2018-03-14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今日印发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介绍2017年四季度及全年电信服务有关情况。通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6.1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4.2亿户。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今日印发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介绍2017年四季度及全年电信服务有关情况。通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6.1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4.2亿户。2017年,工信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用户申诉受理机构共受理电信用户申诉65979件,同比下降21.0%。

通告指出,截至2017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6.1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4.2亿户。固定宽带用户达到3.49亿户,其中50Mbps及以上用户占比达70.0%,100Mbps及以上用户占比达38.9%。光纤宽带加快普及,光纤接入(FTTH/O)用户总数达到2.94亿户,占固定宽带用户总数的84.3%。移动宽带用户达到11.3亿户,占比达79.8%,其中4G用户保持稳步增长,1-12月净增2.27亿户,总数达到9.97亿户。

通告显示,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用户申诉受理机构共受理电信用户申诉65979件,同比下降21.0%;年度百万用户申诉率为34.6人次,同比下降12.1人次。四季度,受理电信用户申诉22746件,同比上升37.9%,环比上升31.9%;季度百万用户申诉率为11.7人次,同比上升2.6人次,环比上升2.6人次。收费争议类申诉占比52.9%,环比上升14.9个百分点;用户服务类申诉占比33.0%,环比下降8.3个百分点;网络质量类申诉占比14.1%,环比下降6.6个百分点。

通告显示,2017年,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受理垃圾短信举报140486件,同比上升11.8%。四季度,受理垃圾短信举报43160件,同比上升63.6%,环比上升17.3%。其中,点对点类垃圾短信举报11497件,占举报总量的26.6%,较上季度上升9.5个百分点,被举报率为7.1件/百万用户,环比上升77.2%;端口类举报21922件,占举报总量的50.8%,较上季度下降11.4个百分点,被举报率为14.4件/亿条,环比下降9.8%;疑似伪基站发送短信相关举报9741件,占举报总量的22.6%,较上季度上升1.9个百分点。从内容看,商业广告营销类占比75.6%,较上季度有所上升,主要涉及债务催收类、商品零售营销类等;涉嫌违法犯罪类占比24.4%,主要涉及欺诈、非法经营活动等。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已对发送垃圾短信的号码及端口进行处置,内容涉嫌违法犯罪的已提请公安部门处理。

通告显示,2017年,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共接到不良手机应用有效举报832043件次,同比下降23.3%。四季度,接到不良手机应用有效举报114578件次,同比下降56.4%,环比下降40.3%。通过行业自律,联合应用商店、安全检测厂商对其中存在问题的569款不良手机应用进行了下架处理。

通告显示,2017年,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共接到诈骗电话号码有效举报68946件次。四季度,接到诈骗电话号码举报8917件次,环比下降45.81%。相关电信企业已对上述举报号码进行了逐个核实处置,对存在违规的进行了内部追责处罚,对涉嫌违法犯罪的通报公安机关。

通告显示,四季度,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对86家手机应用商店的应用软件进行技术检测,发现违规软件38款,涉及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等问题,已责令下架。组织对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104家增值电信企业225项业务进行抽查,发现6项增值业务存在问题,涉及业务内容更新不及时、业务无法使用等,已督促整改。工业和信息化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等有关规定,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侵害电信用户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问责督办15件次,查处违规电信企业51家次。

为防范境外来源诈骗电话,工业和信息化部提醒广大用户,号码显示以“00”或“+”开头的电话全部来自境外,接到此类电话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工业和信息化部提醒广大用户在跨省及出境旅行时,及时查询通话、短信、移动数据流量等业务使用量和账户余额,注意查收消费提示信息。

(编辑:鑫果)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