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原始社会时期,文字和绘画是混为一体的,到了三代后期,不但文字与绘画区分开来,而且还有了图画与图案的区别。两汉则图画进一步发展,人物画尤为进步。自三代至两汉的伦理人物画,自东汉至六朝的宗教人物画,宋朝以后是玩赏的人物画。清末期以来,中国人物画发展历经百年,传统的笔墨与造型也经历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否定与肯定、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人物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
笔墨是中国画的精髓,是构成传统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因素。古人就有“无笔墨无以成画”之说。王家训的人物画在实践中创造了表现人物的独特笔墨技术与形式感。人物的线条疏密,浓淡、强弱、松紧处理得当,线条带着墨色的皴擦,自然流畅,墨彩丰富。画中时常有一些长线和大线安排,支撑着画面,达到了把节奏和气势拉起来的效果。“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
中国画的造型属“意象”,也称为“心象”,是景或事物对画家的感官刺激而产生的感应,反映着东方人对艺术追求的独特认识和体验,含有较强的主观因素。王家训的人物画在传统人物画技法的基础上,不追求形体具体的比例尺寸,也不过分强调人物的形体状貌特征,而是按照对人物特征的把握,创造属于他自己的人物造型。
王家训对人物形象构造有充分的了解,可以“用笔”从形体本质结构去把握、概括、提炼出整个形骸,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达到“应物象形”。他笔下的“象”是对象精神本质上的“象”,是他的思想情感“过滤”了的客观物象,而不是对现实的再现与描摹。他根据形式美感的需要,进行适度的夸张和变形,同时移入个人的情感、意趣和个性,加强了画面的写意性、抒情性、表现性和艺术性,使人感到高雅脱俗,有淡泊、宁静、平和的意象感觉。
不拘泥于客观物象本身而含蓄地传达出内心的精神情感,是王家训外师造化、体验生命和对社会生活的感悟的升华。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并精心研习诗词、书法,是而他的绘画更具有哲理和思想深度。王家训的国画作品不论是写物传真、还是托物寄情、抑或抒写意蕴,其中的思想感情、审美修养、对客观事物的见解,都随着笔墨的运行一一展现了出来。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