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陈更夺冠:你与梦想互不辜负的样子,真美

  来源:腾讯2019-02-2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情人节之夜,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完美收官。作为唯一一个连续四年参加诗词大会的选手,14次登上诗词大会的主舞台,陈更最终捧冠而归。

情人节之夜,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完美收官。作为唯一一个连续四年参加诗词大会的选手,14次登上诗词大会的主舞台,陈更最终捧冠而归。

正如董卿说的“天道酬勤、水到渠成!”梦想也许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北大才女陈更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总冠军精彩对决时刻

四季《中国诗词大会》,与一位女子最好的韶华交叠、辉映,与流淌在血脉里的诗意因子碰撞、缠绕,不仅造就了一场前无古人的诗词盛宴,也开启了每一个普通人关于诗与梦的无限遐想。

早在第一季第一场比赛,陈更就以百人团第一的身份登上舞台,成为观众口中“从函数定理的北大理工女博士到风花雪月的诗词女神”。四年来世事变幻、赛制升级,蓝衣青裙还在这里,优雅、亲切和赤子之心还在这里,她落落大方地走上台,回答每一道或深或浅的题,接受时好时坏的运气,体会“死去活来”或“柳暗花明”的大落大起。

陈更的诗词大会之旅,让每个人想到有梦想、不甘心的自己。没有天赋异禀的神力加持,一个风采翩然也不讳言局限的女孩子,凭借“虽九死其尤未悔”的深爱与坚持,一路披荆斩棘,终于绽放了最美的光彩。

诗词大会是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

陈更在《几生修得到梅花》的附录中谈到诗词大会,这样说道:

南朝吴均自富阳至桐庐漂流,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心下欢喜,一定要将这一切说与好友朱元思听,说它能够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使“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其实诗词大会之于我们,正像富春江两岸风光之于吴均,它们的本意,也许只是自然而然地展现美,却在无意间潜移默化地,在人们心中,埋下了一颗又一颗火种。

我们在念诗,也在讲故事,于是诗词中蕴藏的巨大精神能量穿越千年而来,在一个个爱诗的人的讲述中一点点释放,缓慢,悠然,娓娓道来。这个过程是迷人的,你会着迷于诗词——那些断金切玉的锦篇绣帙,你更会着迷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几千年前曾发生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的诗人的故事,和几千年后读诗人的故事。这就是传承啊。

文理兼备的“别人家的孩子”如何炼成?

陈更17年曾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文章中提到:

作为工科博士,陈更的日常是这样的: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白天大部分时间就在实验室;实验室门口的小巷子里有个煎饼摊,午饭常常就买个煎饼解决,早饭是一杯柠檬糖水,晚饭常是一碗麦片,学诗的时间,是从吃饭时间里省下来的。

陈更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也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只要是她觉得应该去做好的事情,她就会不遗余力,甚至“压榨”自己。高二那年寒假,临近过年时父母都回了老家,但是陈更却一个人留在了城里家中,吃着馒头、包子度日。为什么这样难为自己?

原来是因为放假后,陈更感觉没把老师学期末教的一些知识学透,担心直接回老家过年会将半懂不懂的知识忘掉。于是,“那段时间就像在修行一样,屋外是欢天喜地的过年气氛。”而她,独自留下了,在冷冷清清的屋子里默默地整日做练习册。

很多人想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如何炼成,也许上面这些故事,就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努力”的诠释。

21岁开始沉迷诗词的她,

出版自己的诗词鉴赏随笔

陈更学诗的过程并不特别。她和很多人一样,大学之前几乎只通过课本接触古诗词,虽然喜欢,但并未遍览名篇。直到21岁那年,生命走到了一个青涩与成熟的交叉路口,生活开始在心里累积出一些沉重的痕迹,诗词的抚慰与庇护骤然凸显,于是开始“大规模”研读和学习。

四年后,她出版了《几生修得到梅花》。她的作品被学校列为假期推荐书目,她的文章被拟成中学语文阅读理解题。孩子们从中学习赏析诗词和写作的方法、技巧,涵养爱诗词、亲近文化的高雅志趣。

朋友们对她的文字有深度共鸣,他们说:“从陈更处重新理解了诗词,重新爱上了诗词。”“陈更用最感人的语言讲述诗人当时的心境”“还有比唤起人的初心更感人的吗?”

在签售会上,她会欣然在书的扉页将几句古诗词赠予读者,因为她期待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意境中打开她的书,并产生共鸣:“有时候,千言万语不及一句诗。”

如今,她想要让更多本来对诗词没感觉的人有感觉,于是在“抖音”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陈更诗话”,希望用当下人们最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展示中国诗词的意象之美,让你看到最美的诗之画面感。

“几生修得到梅花。”有文人风骨,有自我期许。这是陈更对自己一遍又一遍的诘问,这是陈更与诗词的故事。

她让我们相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生自有诗意,

愿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你,

都永不言败。

因为你与梦想互不辜负的样子,真美!

(编辑:爱娣)


《中国诗词大会》陈更夺冠:你与梦想互不辜负的样子,真美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