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梅:一本对子孙寄予无限希望的奇书

2021-02-2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曾经在龙江县文化馆任馆长的房国东老师,是我们县的文学创作前辈。慕名已久,却一直没机会结识。去年冬的一天,作家协会荣誉主席赵铁胜老师打电话,说在齐市某银行退休的龙

陈雪梅:一本对子孙寄予无限希望的奇书

曾经在龙江县文化馆任馆长的房国东老师,是我们县的文学创作前辈。慕名已久,却一直没机会结识。去年冬的一天,作家协会荣誉主席赵铁胜老师打电话,说在齐市某银行退休的龙江籍的老作家房国东先生出了一本书,特地回家乡向文友赠书。不巧,那日我与孩子在外地,很遗憾与房老师擦肩。几日后,赵老师冒着严寒把房老师的《心田留与子孙耕》送到我办公室,我从这厚厚的散着墨香的文集中,发现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是一本把作者大半生的人生经验以及对子孙后代无限希望用通俗文字写成的奇书。

首先,《心田留与子孙耕》是一本励志的好书。当家长的都爱子女,都望子成龙,都希望后代健康成长,但往往侧重物质财富忽略精神财富,重视文化知识忽视品德教育。而孩子的成材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要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开始。房老师这本书虽说是写给孙儿的家训,但纵览全书,无论从人生观、价值观还是从伦理道德层面讲,它都像指引人生方向的一个航标,比如《管理好自己的人生》、《慎重交友》、《学点辩证法》、《崇尚节俭》、《善待老师》、《提升人格的力量》、《职业选择之我见》、《爱国情结》等篇章,都是教人做人、做好人、做一个有道德有良知、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读来倍觉亲切。在当今社会一些人那里,不抢、不夺、不争就已算善良了,能如房老师指引,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提炼成人生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讲给人听,以此来告诉人们路该怎么走、事该怎样做,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难得的崇高了。

《心田留与子孙耕》是一本满含博爱的生命营养液。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论述精辟深邃,而且在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在书的几乎每个章节,我们都能领会到作者言传身教的真情道白。《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一章,作者首先提出观点:怕吃苦,是人的天性。但在接下来的段落里,用自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在挂着“历史反革命家庭”的牌子下,仍克服重重困难读书的故事,告诉孙子“优越的条件往往容易使人产生贪图安逸、疏懒、消沉的心理。而逆境尽管会扼杀一些人才,却可以逼迫一些意志坚强的人奋斗成才。不要逃避苦难,不要在苦难面前做懦夫,坚强起来,微笑着,从苦难中(包括顺境中)崛起,挺直腰杆,大踏步前行,那便是你能成为顶天立地男子汉的时候。”引经据典是作者用博学引导读者,亲身感受是作者用真诚打动读者。感动于房老师不但想借此书教孙儿成长励志,更感动于房老师借此书帮孙子找到未来人生的良师与知己。正如房老师所言:“想留给孙儿深邃的思想和圆熟的人生经验。”这笔财富,远不是一本书能承载的!此乃人间大爱。如果,我们的长辈,都能用如此的爱给我们的下一代以人生的养分、生存的营养液,我们下一代的生命何愁不丰沛呢?我们的国家未来何愁没有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呢?

作者用心呼唤良性教育环境。房老师在《青春的定力》一章,从《史记》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到如何清醒认识早恋;从元朝吴亮的《忍经》到“铁杵磨针”的典故;从溺爱是一剂慢性毒药到提出的“造就伟大母亲”的“孟母工程”。在劝导孩子如何把握好青春期这一关的同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教育。笔者尤其赞同房老师提出的关注父母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以及如何提高父母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的观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每个家庭都营造起一个教孩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诚信、善良、孝顺、和谐、勇敢、勤奋的家庭教育氛围,社会教育环境就会因此得到改善。

这本“家训”,体现了作者的一颗爱国者的赤子之心。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如今的中国已势在必行了。道德的缺失、爱国情怀的淡薄、人性本真的销蚀,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到了该挽救的地步了。房老师对孙儿提出民族情感、社会责任心、对祖国的忠诚的爱国情结,是诚训、是忠告、是希望、是呼吁,看出作者对传统美德和爱国教育该从娃娃抓起的一片苦心。文章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如何在“岳母刺字”时埋下爱国报国的种子,到奥林匹克精神的践行者、坦桑尼亚的阿赫瓦里怎样不负祖国期望,带伤完成比赛的故事,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想表达的就是爱国者的爱国情怀。我相信,每位有良知的国人,当手捧这本书,读完这一章节时,都会被震撼、会被鼓舞、会被激励。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没有家,谈什么尊严?没有尊严,谈什么人格?没有人格,人还能创造并主宰世界么?

真诚祝福这本凝结着作者汗水和心血的经典“家训”,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成为国人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也愿房老先生再版的《心田留与子孙耕》,会让更多的读者收割到一份沉甸甸的人生果实。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