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涵华|太行花如海——读散文集《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

  来源:中国现代文化网刘涵华2021-05-03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太行花如海——读散文集《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文:刘涵华家乡的散文作家中,王兴舟先生可谓重镇。近日读王兴舟先生的散文集《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感触颇深。一、对故

太行花如海

——读散文集《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

文:刘涵华

家乡的散文作家中,王兴舟先生可谓重镇。近日读王兴舟先生的散文集《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感触颇深。

一、对故乡的深情凝望

王兴舟先生是林州人,在外工作多年。故乡对于他,不仅是生命出发的地方,更是创作源泉和精神栖息地。只要一提到家乡,他的笔墨就饱蘸了情感的汁液,深情地回望中有无尽的思念与感慨。他渲染故乡的静谧与甜美,把一座座村庄描摹得“仙气缭绕”。其中,写得最漂亮的是《林虑山记》。

《林虑山记》共分山势、山路、山居、山饮、山茶、山雨、喊山、山色八个部分,把林虑山的壮美和神秘妩媚、林虑山人的勤劳淳朴写得出神入化。私下以为,《林虑山记》和其他的同类文章,与贾平凹先生的《商州三录》有神似之处。它们同属风情散文,写尽了一方山川土地的神韵。文笔同样酣畅淋漓、情感同样深刻真挚、也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不过,与贾平凹先生相比,作者似乎少了一些阴柔之美,却多出了刚健与硬朗之气。这固然是八百里秦川和巍巍太行的区别,但同时也是贾平凹先生和王兴舟先生不同创作个性的完美呈现。“这地面只有这一家人,屋舍偏偏建得高,原本那是山嘴,山嘴也原本是一个囫囵的石头,石头上裂了一条缝,缝里长出一棵花栗木树用碎石在四周帮砌上来,便做了屋舍的基础。门前的石头面上可以织布,也可以晒粮食。”(贾平凹《商州又录》)“山里的风俗,长子是一定要住新屋的,其他儿子才可以继承老宅,所以辈辈都要有自己的新庄宅。这些石垒石砌,石搭石架,石墙石瓦的石板房,酷暑不热,寒冬不冷,而且夏经雨淋,冬受雪压,竟千百年来毫发未损,一如当初”。(王兴舟《林虑山记》)这两段文字都写山居,在美的层面上不分轩轾,若论艺术风格却截然不同,前者柔美温暖,后者坚实硬朗。不同的心灵和经历、不同的词汇句式、不同的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从“接受”的角度说艺术魅力;从创作的角度看也是这样。作家从“爱”出发,一路各美其美,你柳暗而我花明,最后又殊途同归,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期待。文学艺术经久不息的魅力正在于此。

二、“读书人”的精神底色

从古到今,许多文学家都“亦官亦文”。既有终身不仕的庄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也有苏轼白居易、王安石和欧阳修。他们的命运虽大相径庭,但文学造诣和作品同是难以逾越的高峰。和许多文学前辈一样,兴舟先生也“亦官亦文”,而且把这两件事情都做得比较好。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兴舟先生是个懂得用文化滋养自己灵魂的读书人,他博览群书并善于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艺术风格。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养育了这个从太行山里走来的“读书人”。

在《如是三十年,情总两相牵》中他说:“我不逢迎不谄媚、不趋炎不附势、不骄矜不自卑、按照自己的性情生活和工作,在孤寂中保持自己那份宁静与淡泊,那份勤奋与执着,那份思考与探索,……把自己的人生步伐走得稳缓而踏实。”简言之,即儒家所说的“中庸”。

这是他的“为官”与“为人”。

“为文”,作者也同样完好保留了自己的个性。读其散文,可以间接看到他的“阅读史”。文学上的“专”自不待言,书中对先贤诗文不经意间的引用,自可见其文学素养的深厚。而他的“博”同样令人称道。自称“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徐渭,北宋五子之一、他的林州老乡邵雍,元代著名的画家、诗人倪瓒,当代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等人的作品和思想,他都可以信手拈来,妥帖化用。阅读时给人的感觉,颇似不断看见稔熟而令人肃然起敬的老朋友。除此之外,还有阳春白雪的“郭店楚简”、下里巴人的芜词俚曲等,都行云流水且毫无卖弄之嫌。

诸多伟大的心灵共同滋养的灵魂无疑是强大的。他以读者为挚友,抒写内心世界、坦露“真性情”。其散文之所以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的“诚”与“真”。

《制怒》是一篇仅七八百字的妙文,读之忍俊不禁。“二位老友来我处闲玩儿‘斗地主’扑克游戏,中间因报没报牌发生争执,不但面红耳赤,而且举止失范……”他的朋友事后“发来一条微信:‘如果嚎叫能够解决问题,驴早就统治世界了。’我阅后羞愧难当。是啊,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脾气才是本事。”

这样的文字,既简洁传神,又明心见性。倘编入《世说新语》或《智囊》,几可乱真。

新书读毕,兴舟先生“读书人”的精神底色可谓呼之欲出,文化之根对世俗压力的有效抵抗也是显而易见的事了。

三、细腻灵动的艺术感觉和恰如其分的表现

除了“诚”与“真”,兴舟先生的散文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还在于能够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作者善于捕捉细腻灵动的艺术感觉,再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加以表达,由此形成个性色彩鲜明的艺术美感。

“这位半裸的女人,奶子垂得像悬挂的葫芦,浑身似用桐油反复浸染过”。“他就坐到破藤椅上,把腿一蹁撩在了扶手上,像悬挂着的乐器不停地晃悠”。“循着野草新割后的清香”。“这份孤独像是一瓶橘红色的颜料不慎倾泻在宣纸上,无边无际地扩散,四周都是毛边”等。这样的文字,源于作者神秘的感觉世界,因富于质感且生动形象,故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顺理成章将这些文字飞速还原成画面,一路心领神会,形成过目不忘的艺术效果。

再说语言。作者说创作中较少有关于语言的思考和修改。笔者认为,由于阅读广泛、勤于笔耕,兴舟先生的语言功底堪称深厚。他拥有惊人的词汇量,这“几乎在先天上就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高低。”其丰富、优美、富于流动感的语言颇具散文特质,有时又会适度揉入某些诗性元素。作者比较喜欢用偶句或排句,借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渲染某种气氛,并由此形成与内心节奏互为表里的语言风格。仔细品味,它约略有一点“语言狂欢”的味道,但又因适度、得体而不那么外在,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一种比较传统的整饬感。

作为散文爱好者,有幸阅读《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受益匪浅。谨向作者致谢。

2021年4月28日

作者简介

刘 涵 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从教之余进行诗歌散文创作,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报刊,出版有《美文欣赏》《中国当代散文研究》《一树繁花——新潮女性散文研究》《无忧树》。

(编辑:超君)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