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科提升为何而来

  来源:光明日报蔡清德2022-03-21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新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将艺术门类划分为七个一级学科,书法学则由原先隶属于美术学的二级学科提升至与美术并列的一级学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颁发的新版《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将艺术门类划分为七个一级学科,书法学则由原先隶属于美术学的二级学科提升至与美术并列的一级学科。这样的调整变化引发学界的广泛讨论,焦点集中在书法能不能成为一级学科,其学科的支撑与学理依据是什么,提升的意义何在,可以预期的影响又如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探讨的课题。在传统观念中,书法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写毛笔字,怎么写着写着就成为了一门学术,一门高深到可以培养博士这样高级专门人才的学问,不仅如此,现在还要升格到独立门户、登堂入室,与大美术并驾齐驱?推动书法学科升级的深层内因是什么?

书法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早在远古时代,书法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的“六书”即包含识字与书写。《史记·太史公自序》亦云:“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司马迁对“六艺”的文化属性及其重要性作了进一步阐释。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书法经历字体、书体、书风审美迁变,贯穿于不同时代的政治历史人文,凝聚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在华夏文明中可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人类文明仰赖文字书写而得以承递延续,虽然人类文明史上有种类繁多的文字体系,但唯独只有中国的汉字书写不仅发挥交流记录的实用功能,而且衍化成为一门文化底蕴深厚、魅力独具的艺术——中国书法。这是汉字与其他文字体系的重要区别,也是中国文化超越卓拔之处,换言之,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文字书写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无可比拟。回望历史、着眼现实,书法的艺术性与文化性深深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一笔一画中形塑华夏文脉、铸就中国精神。提升书法的学科地位,深入研究书法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以汉字书写与书法艺术为媒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

  在现有艺术种类中,书法与文学、历史、人文等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最为紧密,“以一驭万、以简驭繁”,具有很强的华夏民族文化符号性与代表性,也最能体现和凸显中华文化的深邃内涵。将书法从“美术”中抽绎而出,与美术并置同观,是书法在传统文化中身份地位的重新认知与复位,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彰显和自我确认,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从中西比较与学科特色来看,书法有独特和优越于美术其他种类之处。中国美术有国画、雕塑、工艺等,西方有油画、雕刻、工艺,对应比较、各有胜场。唯独在西方艺术中,我们找不到可与书法相对应的艺术品类。书法有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数千年的艺术与人文积淀,底蕴博大精深,其文化性、趣味性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独领风骚,无可替代。书法学科地位提升之重要性与迫切性,已大大超越学科学理之一般认知与条框局限,其提升与突破之意义不言而喻。

书法学科是怎样建成的

  从人文学科特色来看,书法学科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最为明显。如何将学科建设与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相结合,做到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可操作性强,从书法表现形态的通俗性、趣味性、操作性、观赏性、文化性五位一体来看,可谓最为契合,以书法为媒介足以生动叙说古老而神秘的华夏文明。基于此,在全球文化交融碰撞中,书法应该当仁不让,主动出击,抓住机遇,加强学科联动,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以最朴素的“一支笔、一张纸”,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与国际友人,在一笔一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在笔墨氤氲中、在潜移默化中传播汉字文化与中华文明基因,增进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加强文化理解认同。

  从学科发展历史看,书法学科地位提升体现国家层面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是文化自信在学界与教育界的践行及推进,也是学科发展与学界努力的结果。书法学科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学科积累,学界、业界、教育界对书法的学科认知也有一个不断提升深化的过程。1906年,李瑞清在“两江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并亲自执教书法课,这是书法与绘画课程在中国新式学堂即“高等院校”首次开设。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倡导成立书法研究社,1918年,第一次提出开设“书法专科”的学科构想。1944年,祝嘉发表《书学之高等教育问题》,提出在艺术学校、大学中设书学一系,或设立书学专门学校,培养高等书学人才。1963年,潘天寿呼吁并主持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面向全国招收首批书法本科生,以实际行动践行蔡元培“书法专科”学科思想,较为完整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四年制本科书法专业课程体系。1979年,浙江美院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等教授招收全国第一批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率先设立以欧阳中石为导师的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原人事部批准在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书法项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中国教育史上书法学科教育的完整系列体系得以确立。从李瑞清、蔡元培、祝嘉、潘天寿,再到陆维钊、欧阳中石,前辈先贤筚路蓝缕开创书法学科发展之路,回首这一百多年来书法学科历程,虽几经波折,但总体稳步向前推进。如今书法一级学科的设立不仅是学科地位提升的标识,更是对历史的积极回应。

未来还要接受哪些挑战

  从学科影响看,书法学科地位提升之后,书法如何从文人的“学之余”到书家的“书之专”,再到学人书家的“书因学而贵、学因书而显、书与学共享”?书法在人文学科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建设书法学科?这是一个关乎学科发展命脉的重要命题。启功生前反对设立书法专业硕士与博士,不认为书法能够成为一个专业,他说:“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博士了,写成什么样就叫书法硕士了,没有标准,无法判断。”这种观念在当时具有普遍性,现在也有一定的市场。笔者认为启先生当年的目光与思考更多地停留在就书论书上,即就书写谈书写,尚未由技进乎道,技道并进、由技观道,未能从更宏阔的视野来审视书法。如果从近三十年书法学科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果看,书法学者就职岗位与书法博士招生培养大都依托于艺术、文学(文字学)、历史、文献、哲学、传播、设计等诸多学科,学科背景积累多元丰富,书法学界在借鉴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已然超越书法书写表征认知,较为深刻地探讨、理解和阐释书法蕴含的深厚人文内涵,经过学界同仁的不懈努力,书法史、书法理论批评、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法与文学、历史、社会学交融等学科研究的形态业已初具规模。换言之,我们认知的书法不再是简单的写字,是人格与文化的折射、时代与社会的缩影,书法学是人文学科的重要构成,学科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空间。

  书法获得新的学术身份,学界对书法学科门槛、学科架构、研究队伍、人才培养、学术标准等要求自然水涨船高,书法研究成果也将得到学界更多的关注与考量,书法必须有所作为,方能不负所望。书法的学术性、专业性以及核心价值如何呈现,书法学界能不能做出令人文社科学界刮目相看的学问,学术成果与人才培养足不足以支撑和体现一级学科的内涵要求,书法能不能发挥自身优势特色,为相关艺术(美术、设计)、文学、历史、哲学乃至科学提供参照、借鉴与启发,推进相关人文学科与应用学科发展与提升?能不能借助书法形式与媒介表现,较为形象直观地展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之精华,更加深入浅出、趣味生动地传递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这些都将是书法学人必然直面与回答的选项。

  如上所述,书法学科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学科调整,也不单是书法学界的狂欢和雀跃,这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与彰显,是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再出发,是一场文化界、教育界吹响民族文化复兴冲锋号之前奏,是以美育与文化推进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举措,值得期待。

  (作者:蔡清德,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法学科提升为何而来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