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胡同群中,美术馆后街77号,一个大烟囱矗立在静美的院落里,这里就是隐身京城腹地,由北京胶印厂改造而来,被称为戏剧界“横店”的“77文创园”。
近年来,利用老城疏解腾退的老旧厂房,东城区引入空间占用少、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文创企业,腾笼换鸟,培育出42处高品质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
胡同创意工厂不仅为古都带来文化活水,更引领着城市美好生活,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位于隆福寺的更读书社
“我们要深耕高科技、电子信息,又要立足核心区的文化内涵,科技、文化双管齐下,做高端的首都园区。” ——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常务副总经理郭永喜
收入1436亿
胡同老厂房经济井喷
北二环滨河路畔,红灰白三色相交的中关村雍和航星科技园静静矗立,这是东城区老旧厂房腾退改造最早的文创园,也是面积最大的。
最初,这里是我国航天科工研发生产基地,1996年与诺基亚集团合作建成工业园,随着智能手机大洗牌,2008年诺基亚退出。“曾经倚重制造业的路子走不通了。”郭永喜回忆道。
那时,历经奥运会的筹办、举办,北京前所未有地站在世界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发生重要转变:工业企业规模同比下降32%以上,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服务业、文化创意等高端产业如雨后春笋、生机蓬勃。
2008年,东城区与中关村管委会合作,将其改造为高科技文化创意园区,面积达13.5万平方米,吸引光线传媒、猫眼娱乐、永航科技等众多文化、科技类公司入驻。
园内转一转,既有半世纪前的红砖厂房、斑驳墙面,又有现代时尚的欧式坡屋顶、玻璃房,新旧对照,诉说着昨日与今朝。如今,航星园成为创意时代科技与文化有机融合的集聚地,入驻企业每年创造产值约400亿元。
■变化·成果
截至目前,东城的老城深巷里,已初步形成了航星园、人美文创园、雪莲·亮点文创园、南阳共享际等42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入驻企业5000余家,2021年全区文化产业累计实现收入1436亿元,收入总量保持全市前列。
77文创园
“将有形的老城工业历史与戏剧东城相融,聚焦影视、戏剧、文创设计。”——“77文创园”负责人王雷
18个排练厅
戏剧界“横店”隐身文化腹地
文化,是东城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宝贵的财富。扎根这片厚实的戏剧文化土壤中,王雷带领专业运营团队抓住了转型的核心。
入驻“77文创园”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总面积3500平方米,被设置成18个50平方米至90平方米大小不等的排练厅,面向首都文艺团体提供质优价廉的排练场地,每年平均有两百余部原创剧目在此排练,被称为戏剧界“横店”。
“看见大烟囱,我感知到历史和艺术在不断地重塑生活,粗犷中饱含张力,正是最美妙的创作空间。” 95后先锋戏剧人橘子说。
更有鼎鼎大名者,贾樟柯工作室、马可工作室、单立人文化、都市实践建筑、时尚之声等18家知名企业栖身其中,与京城腹地浓厚的艺术养分互为滋养、相融共生。
■变化·成果
“77文创园”只是冰山一角。
南中轴线旁,“大宝SOD蜜”诞生地改造为全国首座非遗主题文创园区,玉雕、景泰蓝等“燕京八绝”技艺传承人入驻,致力于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转化;在东四十条、东四南大街,两处亮点文创园以文创、花园与生活美学为核心,各美其美;天坛公园旁,一代北京人最爱的百货批发、珍珠卖场——红桥市场转型“设计+非遗”双赋能的文创园,2020年迎来本市首家“非遗传播孵化园”落户……
2020年以来,东城区文创园人均、地均文化产值连续保持全市第一。
“创意不是钻到高楼大厦里想出的,而是自然流淌出的,浸染在胡同、烟火气、花园诗意里,创意会野蛮生长。” ——雪莲·亮点文创园入驻企业因未设计工作室负责人侯颖
融于城区街区
带来城市生活美学
当一个个创意工厂打开围墙,美好翻倍。
去年9月以来,东四南大街15号雪莲·亮点文创园成了网红打卡地。这个名为“偶得”的剧场,被称为世界上最窄的剧场,为在改造中保留老厂房楼梯空间偶然而得,喜爱者众多。
2021年,伴随东四南北大街整体风貌提升,30多年历史的三友商场彻底关停,转型为文创园。毗邻着胡同、四合院,这座9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里,遍布着“望月”“山友”“子午”等8处、约2000平方米花园。一楼的“滴水花园”像是胡同一隅,踏过石子路推开小门,就能直接踏进四合院里。
不光入驻企业青睐,一拨拨文艺青年们也来此听音乐会、看展览、参加文艺沙龙。文创园正在张开怀抱,将城市生活美学带向商区、街区,带给城市中的人。
■变化·成果
不止雪莲·亮点,自2019年隆福寺一期亮相以来,这个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古老街区,一跃成为新晋潮流打卡地。三两好友打卡网红餐厅、书店、咖啡厅,在“美好生活市集”买古着、品尝豆汁儿味冰激凌。
一个个胡同创意工厂,正在打开围墙,与商区、街区、社区、城区相融。它们不仅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优质企业的聚集地,更在逐渐成为城市更新的承载地、生活美学的高地。
(北京晚报记者 李瑶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记者 邓伟 摄)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