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开学后我是不是没有朋友了,居家期间同学之间交流很少”“我现在变胖了,还戴着口罩,同学还会认识我吗”“线上学习可能效果不好,我担心开学之后跟不上了”……新学期即将到来,上海市德育特级教师、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心理咨询师付丽旻这几天频繁接到不少来自学生们的咨询和求助。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居家学习和暑假后,中小学生阔别校园已有小半年。面对即将到来的线下集体生活,部分学生或会产生比过往更明显的“开学综合征”。对此,沪上不少心理教师为学生和家长开出“心灵处方”:开学初,要接纳自己的不稳定情绪,家长记得留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理解。此外,家长也可以通过创设恰到好处的“仪式感”,传递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信心。
今年开学准备中,“心理锦囊”必不可少
秋季新学期开学,已进入倒计时。对不少中小学生来说,这个开学季有些特别,由于经历较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和悠长暑假,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与同伴和老师的交往方式都产生了较大变化。所以,除了做好常规的迎开学准备工作,一个适用的“心理锦囊”也必不可少。
“最近几天,建议家长要加强观察,如果孩子对新学期表示抗拒、有点不想上学,开学前后出现睡眠不好、消化不良等现象,甚至出现短暂的厌学倾向,这些都是‘开学综合征’的具体表现。”付丽旻说,孩子在家若表现出一些“反常”行为,大都属于“应激反应”,家长不必太过焦虑,建议一方面要关注孩子开学初期的情绪变化,另一方面要及时创设机会引导孩子倾诉压力,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寻求老师的合作。
松江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教师章诚也表示,经历较长时间的居家学习后,相信不少学生已习惯“读屏学习”的方式,对线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可能存在一些“社恐”心态,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尤其是,部分学生对线上学习效果不够自信,他们会担忧开学后学习成绩下滑,继而出现更明显的焦虑情绪。
付丽旻提醒,对于升入新学段的学生家长而言,开学前的这个阶段更为关键,也更考验为人父母的智慧和耐心,“千万不要没完没了地叮嘱,遇到一些问题马上批评指正、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她的建议是,家长不妨留给孩子更多自我调整的空间,接纳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情绪表达,再适当鼓励。让孩子明确地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这对于增加孩子的自信非常重要。
让孩子从心里接纳新学期的到来,传递更多安全感
恰到好处的“仪式感”,也可以激发孩子对开学场景的憧憬和向往。开一个家庭会议,陪伴孩子采购文具用品,聊一聊对新学期的期待……上海市江宁学校心理教师齐越表示,抓住开学前的这段时间,亲子家庭可以创设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行为。让孩子从心里接纳新学期的到来,这才是传递安全感和信心的最佳方式。
齐越举例说,家庭会议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还能帮助家长和孩子友好沟通。比如,家庭会议可以邀请孩子来主持,父母多倾听;此外,在家庭会议举行时,可以为每个家庭成员颁发“奖牌”,感谢每一位成员对于整个家庭的付出和努力,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付丽旻也为父母支招:拿到新学期的教材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文具店购买心仪的包书纸、一起包书等。“当这一切准备妥当的时候,孩子们的内心对开学便有了实实在在的期待和充实感。”
培养良好生活自理能力,是开学后良好状态的保障
不少家长和老师发现,居家学习期间,不少家长和祖辈都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导致孩子已养成的生活好习惯和自理能力“倒退”了。对此,上海市实验学校工会主席、中学德育高级教师范莉建议,家长们不妨利用假期最后的日子,帮助孩子尤其是小学、幼儿园学段低龄学生养成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让孩子学会系鞋带、使用筷子、主动喝水、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增减衣物等。不少教师反映,校园里的伤害事故居首位的就是意外跌倒,而在引起摔跤的各种原因中,因为没有系好鞋带引发的占绝大多数,后果可大可小。
“这些建议虽然琐碎,也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范莉说,从近半年的居家生活“切换”到开学集体生活,给学生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能从依赖父母、受保护的角色,逐渐过渡到独立自主的自我服务。因而,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开学后保持良好身体状态和情绪状态的重要保障。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