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探索名城保护 助力文化传承

  来源:云南日报秦明豫2023-01-05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从1982年昆明和大理被列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历经了40年的保护与发展。截至目前,云南省拥有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别为昆明、大理、

从1982年昆明和大理被列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历经了40年的保护与发展。截至目前,云南省拥有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别为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会泽、通海,数量位居全国第四。

观点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总结回顾,7座历史文化名城现状如何,各有什么鲜明特点?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有何创新?有什么经验做法可供借鉴?

完善法规

构建保护体系

“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于1982年被正式提出,旨在更好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

2008年1月1日,云南省出台了《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各“名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又相继出台或修订了保护条例及保护管理办法,如昆明市于2020年5月1日施行的新版《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建水县于2021年6月1日实施了新版《建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在调整保护范围、强化保护责任、明确保护对象、突出传承利用、规范禁止行为和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细化界定。目前,云南省已初步构建起“省—州(市)—县(市)—乡镇—村庄”五级纵向保护法规体系。

2022年,云南省在全国首家编制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进一步明确云南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与此同时,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参与的《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修编工作,目前正在完善审批程序,该《保护规划》将为云南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供分类严谨、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探索州市层面跨县域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重要支撑。

类型多样

名城百花齐放

除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传统格局完整等共性之外,云南省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类型上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省会昆明,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成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的历史文化具有中原文化与边疆区域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融的鲜明特征。

会泽古城清代曾是全国铸币所需铜原料的主产地,有“钱王之乡”“滇铜名都”“万里京运第一城”“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等美誉,以八大会馆为代表的建筑群是古城的一大亮点。

巍山和大理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前者是南诏文化的发源地,古城至今延续了建城初期的棋盘式布局,有着浓郁的本土民俗及鲜活的市井气息;大理是金庸先生笔下的“曼妙江湖”,历史上的大理曾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代的大理是蜚声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

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由于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墙之后势必“木”字加框变成“困”,故不设城墙。巧妙的水系布局及精美的民居建筑,让丽江古城成为中国古代造城艺术的经典之作。

建水自唐代设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建水”古称“临安”,其儒学氛围在省内独树一帜,全民尊儒的社会风气曾一度让建水有了“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临安府就占了约半数,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2021年,通海成为云南省第7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古城具有典型的云南湖坝城市特征,各时期、多民族的文化交融,成就了通海“礼乐名邦”“秀甲南滇”“冠冕南州”的深厚文化积淀。

活化利用

兼顾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通过构建云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素数据标准体系、云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云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对全省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全方位管理。与此同时,严格履行保护责任书签订制度和整体活化利用备案制度,为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杯烤茶只卖3元的百年老茶馆,经营了三代人的过江饵丝店,仍在做满月头和新郎头的本土理发室,兄弟修鞋店、王记花圈镜框店、蒙化酱蚂蚱、巍山老冰棒……行走在巍山古城的主街巷道,就沉浸在浓郁的市井氛围中,时光荏苒并未让传统业态日渐式微,原住民对自身文化的笃定自信,成就了时下巍山古城鲜活而又独特的人文气质。

在巍山古城核心区,昔日的萧公祠、文华书院和玉皇阁三组古建筑,经由当地政府修缮后整合为“文华书院”,并升格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华侨城集团正式托管文华书院,按照三组文物原先功能定位,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实施活化利用。游客及本地居民在古建筑内安静品茗、阅读各类经典,抑或体验活字印刷、香道等文创活动,书院定期举办国学讲座、研学论坛、汉服展演、古筝和太极拳表演、琴棋书画培训、大赛直播等活动,已然成为一个传播国学文化的重要平台。

位于巍山古城的蕙兰苑民宿,其前身是建于民国时期的施家宅院,典型的“三坊一照壁”格局,文旅企业在接手老宅之初,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掘背后的文化属性。彼时主人,喜兰爱兰,故现今庭院内随处可见兰花兰草,每个房间也都用一种兰花命名。在蕙兰苑的门廊入口,“富贵荣华不过石火电光,愿世人休在戏中作戏;忠孝烈节实乃天经地义,望我辈须从真里寻真……”的家训赫然醒目。在巍山古城,类似彰显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家规家训”随处可见。

据了解,在对古民居保护和活化利用的过程中,巍山县以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结构“四保存”为原则,在遵守“不改变原状”及“修旧如旧”的基础上确定修缮方案,企业或个人自筹资金完成修缮,对古建筑拥有最多不超过20年的无偿使用权,房屋产权则归国家所有。与此同时,指导认养企业或个人充分挖掘老宅院的家规家训、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等,从而打造出一批具有巍山鲜明历史文化特征的民宿客栈、特色餐饮、非遗传承坊、小型博物馆等,为古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了一种全新借鉴。

古城建筑物多为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随着商业经营活动增多,由电器线路引发的火灾隐患随之加大。近年来,云南省7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兼顾保护与发展的同时,也在因地制宜、探索消防安全的新路径。依托智慧小镇建设,丽江古城构建起一个立体化、全域感知的智慧消防体系;建水古城针对巷道交错、道路狭窄、大型消防车辆无法到达的现实问题,创新出“利用消火栓、消防摩托车、手抬机动泵等已有装备、连续多次加压实现远距离救援正常供水”的灭火新战法;通海古城的“防消联勤一体”模式,组成古城巡查队,队员既是“防火巡查员”,也是“灭火战斗员”。

(编辑:月儿)


云南:探索名城保护 助力文化传承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