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时钟,全国知名校长、著名特级教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外硕导、湖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委员会高专委常务理事、“中国好教育”全国联盟联合创始人之一、“12358”思维导学自主课堂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学生中小学阶段素质养成和成功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组特邀研究员、“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贯通培养研究”课题实验组组长、深圳晋宇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顾问、原湛江市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总校长、现任惠州市泰雅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董事兼总校长。出版著作《让每个梦想都开花(一位校长的教育守望)》《例说数学教学机智》《"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理论与实践研究》等15部,完成国家级教科研课题2项,省级教科研课题9项,获著作类、成果类奖7次,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跨区域大型学术报告百余场,培养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85高校的学生500余人。
校长教育思想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广东省惠州市泰雅实验学校总校长 柴时钟
校长教育思想与学校发展。校长的办学思想要实现智能与人格的和谐发展,唤起学生报国求学的热忱,增强教师精于师道的责任。校长管理学校,要从教育思想的角度将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找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然后通过发展规划的形式,转化成全体师生的行动纲领,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的特色建设,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校长的职业角色和职业形象
在中国,校长历来由政府任命,是代表政府管理学校的人员。一直以来,对校长的要求停留在职务要求上,校长角色定位比较泛,缺乏课程领导要求。从现在看来,校长既是职务,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身份。中小学校长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和职级制是发展趋势。在很多国家,中小学校长是一个被明确界定的职业类别,其社会独立性与日俱增。
校长是学校组织的管理者、经营者。一所学校的发展要 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校本化的办学理念,描绘学校发展的蓝图和愿景,形成学校自己的“生长圈”。一位校长既代表国家管理学校,也是学校法人代表,要按照教育规律自主经营学校。校长经营学校时,应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将原理性、原则性、定量化的管理科学与随机性、创造性、非规范化、技巧化的管理手段巧妙结合,强调事物的特殊性、能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外争知名度,内积凝聚力。
校长是课程的领导者。课程领导则是校长角色职业化的标志,是校长不能丢掉的角色身份,也是校长从职务角色转向职业角色的标志,更是校长角色作为的集中体现。校长办学校,学校怎样才算办好了? 校长都会有个课程目标预设,这就是办学目标。制订办学目标过程,就是一个从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回答“我是谁,为了谁”的过程。课程目标定了,校长角色的功能,就是努力使学校成员每天的生活,成为从现实走向办学目标的过程。
校长是学校人际关系和谐的促进者。校长管理学校,一方面通过行使行政职权来实施行政领导,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自己的学识和人格对学校组织成员施加影响,校长的根本任务是要发展合作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校园氛围,给教职工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从而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充分发挥,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长是教学科研的指导者。学校发展需要以教育科研为支撑,教育科研必须为学校发展服务。学校发展要求校长成为教育科研的带头人,成为研究型的校长。校长能量的释放,不仅仅取决于他的地位、权力和能力,而且还取决于他对职业角色的自觉认识和角色扮演的践行程度,取决于他的教育素养和人格力量,取决于他的职业道德素养。
校长即学者。校长之所以要成为学者角色,这是学校特定环境所决定的。学校一有教师,二有学生。就教师而言,其中的若干人很可能就是某学科的权威:就学生而言,他们不愿做按指令行动的机械人,因而期盼人生的导师。校长的学者化,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大多数校长不是学者,但是应该有学者味。学校不能单靠行政指令来行动,它还需要更高级的推动力。此时,校长以学者角色出现的各种活动,就不可缺少了。
校长是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者、协调者,更是师生员工的服务者。在现代社会,学校不是“孤岛”,必须走开放的办学道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校长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依靠教师来完成的,校长应与教师保持密切的关系,关注他们的需求,依靠他们、信任他们、感谢他们、关心他们。校长要确立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服务对象的观念,关注学生的要求,服务学生。校长要把全校师生的心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校长的课程观念和课程领导
课程是育人的蓝图,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为了谁”的集中体现。学校的一切工作、一切制度、一切资源、一切努力,都是围绕课程,为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实践中,校长是什么?校长是课程领导,校长天天想的、说的和做的,无非学生怎么学好,老师怎么教好,学校怎么办好。学什么?教什么?学课程,教课程。学校办好的标志是什么?实现课程目标。学校课程什么样,学校就办得什么样。学校办学目标落到实处,这个“实处”就是课程的落实。就提高教学质量而言,好老师、好教学,不等于好质量,好老师+好课程+好管理,才会有好质量。用什么课程来影响学习品质和教学品质非常重要。好的课程、好的课程领导非常重要。课程内容贫乏、落后,甚至错误,最佳的教学方法最终也会导致低效、无效。没有好课程,就没有好质量:没有特色课程,就没有特色学校。一个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如果不能课程化,或者转化成课程目标,大多都落不到实处。
特别是新课改将课程决策权下移了,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身份更加凸显出来(国定课程、地定课程、校定课程)。新课程赋予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同时,也赋予了校长课程领导的责任。在计划经济时代,工厂产品卖不掉,不怪厂长;课改前,课程好不好,课程领导缺位,也不能怪校长。今天的校长,就不能推诿自己在课程方面的领导责任了。不能只管教师教书,而不管教什么,怎么教;不能只管学生学,不管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学后的变化是否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
校长的管理理念和质量意识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对众人活动的协调。校长管理学校要以人为本,即以师生的发展为根本,关注每一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幸福人生的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校长要让学校更富有诗意,而不是更浮躁、更功利:“成就个性化教师,造就个性化学生,铸就特色化学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台,为家长的选择提供机会,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引导教师树立“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功”的教育观,“以学论教、以教促学、教学结合、互教互学”的教学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观,“合格” 加“特长”的质量观,“不言学生差,积极想办法”的服务观;倡导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校长应在“以师为贵”“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指导下,针对教学目标,倡导“三全三控”教学管理模式,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一是全因素控制: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的控制,包括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教学管理队伍,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后勤保障等。二是全程控制:控制教师教学的全过程,掌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过程,调控教学管理的“计划决策组织实施检查调控 总结提高” 全过程。三是全员控制:广泛调动教师、学生、管理者、实验员、家长等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为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校长的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
学校的品牌是学校与教育消费者(学生家长)之间的一种心理“契约”。学校的发展本身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从学校管理迈向学校经营,进而走向品牌经营。在学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教育质量是品牌的核心,没有质量保证,品牌如同案头摆设;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就是办学质量的符号,就是学校传递给教育消费者的“感觉”。
学校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呢?一是把选择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作为进行教学改革,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二是开发独特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调动全体同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三是教师发展学校,实现教师的校本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创新,使教师意识到这一权力所要承担的课程责任,能够体验到对自身素质的挑战。四是实施特色化管理。例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生活上强调自主入手、行为上强调自律起步,将德育上升到突出的位置。五是在教学形式方面进行有特色的改革。例如:人工智能(AI)教学方法通过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助和虚实融合等方式,正在重塑教育形态,其核心应用包括AIBT(教学支持)、AIBL(学习辅助)、AIBM(管理协同)三重体系,典型技术如虚拟仿真实验室、AI学情分析系统等已深入教学实践。
校长的文化观念和发展观念
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 一个好的教育场,形成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生态花园、求知学园、成长乐园、创新果园、精神家园、书香校园。一个充满生机和文化韵味的校园,就一定会成为社会一致赞誉和学子们向往的地方。校长应着眼于构建学校“校园文化”。物质文化如建筑、校内外的文化装饰与布置,物质文化应达到三个水准即净化(即干净、整洁、舒适、优美的教育寓意)、美化(即布局合理,造型优美,艺术与教育合一)、文明化(即心灵净化、语言净化、行为文明)。树立“学校建筑亦课程”理念。重视行为文化建设,树立学校教职员工课程理念,重视观念文化的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构建校园文化,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反对话”走向“对话”,重视生活文化、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校长应让学校硬件软化,赋予思想意义;软件硬化,有章可循、依法办学。学校如何科学发展?校长必须要有机遇意识,继承传统并与时俱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做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校长应着力处理好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提高整体实力、办学水平与形成优势、特色的关系。校长应着力坚持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一切工作,要以群众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为检验标准;一切科学决策,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科学决策的过程,当作组织动员教育群众、统一思想的过程;一切工作的开展, 都要遵循人民至上,依靠群众的广泛参与,依靠群众的创造和全力支持。
为国育才是校长应该承担的国家责任,追求卓越是校长必须坚守的职业使命,专业引领是校长提升教师的重要途径,教育科研是校长振兴学校的基本策略,全面发展是校长笃志实现的育人目标。
总之,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新时代校长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责任编辑: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