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合肥8月23日电(记者赵越、实习生郑雨洁、刘芝彪)初秋傍晚,一场大雨过后,微风轻拂,地面被雨水洗刷过后,显得更加明亮。
街道上,雨后的人群匆匆赶路,蔡圣友却将车停在了蜀山区井岗镇十八岗村蜀祥苑小区广场的一个角落,一边担心地抬头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一边细心地卸载、组装幕布等放映设备。
今年54岁的蔡圣友是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人,作为蜀山区乡村公益电影放映员的他,和“放映机”“幕布”这两位老朋友已经携手走过30余载的路,每年放映电影300多场。
“蔡师傅,今天下了雨,来的人会不会没有平常那么多呢?”记者担心道。
蔡圣友摇摇头:“不会的,只要电影放了起来,很快就会有人来。”说完这话,他自信地笑了。微笑的背后,是30多年风雨兼程,却一直坚守的乡村公益电影放映路。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蔡圣友就跟着岳父一起,到各个村里去放电影。“每次去村里放电影,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跑过来,最多时可达到上千人次,幕布下面坐着站着的人山人海。”回忆起早些年电影供不应求的“鼎盛时期”,蔡圣友非常激动,“当时能看场电影不容易,能当上电影放映员是件光荣的事。”
30年光阴,电影放映也随着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刚开始放电影的时候,放映一次就要带上百斤的设备,而且那时候路和交通也不好,光在路上都要花费好久。”蔡圣友指着新的放映机,竖起了大拇指,“现在的设备可好太多了,重量轻、操作简单、清晰度高,放映效果非常好。”
曾经蹚过的泥泞道路如今成了宽广平坦的柏油大道,简陋的板车早已被便利的面包车所取代。从8.75毫米、16毫米到3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再到数字电影放映机、智能投影仪,蔡圣友也见证了“时代”这部电影的变化发展。
光影变幻,依旧坚守。电影放映的“接力棒”传了下来,两代人肩上的责任也传了下来,对电影放映事业的热爱从未衰减。
“叔叔,今天是不是又放电影呀?”一个骑车的小朋友停在了蔡圣友的旁边。“对哩。”听到回答,小朋友很快地骑上车和小伙伴们约定一起来看电影。
“经常是这样,小孩子们可喜欢看到我们来放电影了。”蔡圣友手边组装的动作变得更快了。
蔡圣友正在放映电影。郑雨洁摄
天色渐晚,电影的声音慢慢响起。广场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蔡圣友也完成了放映前的所有准备工作,开始播放今天的电影——《战狼2》。
被声音与光影效果吸引,人们三三两两地缓步走到幕布前,也有着急的小孩子踩着滑板车,滑到蔡圣友旁边,他们知道那里是看电影的绝好位置。
与电影院的寂静不同,露天电影的放映更加热闹。电影的放映声、孩子们打闹声、家长们聊天声等,交织在一起,又像是“另一部电影”。
到精彩的情节时,现场也紧张起来。后面的人带着板凳越靠越近,不想错过一点片段。前面的小朋友们也安安静静,早已沉浸其中。
光影交替间,人间的烟火气,披在了每个人的身上。
放电影的时候,蔡圣友始终待在放映机旁,细心调整着设备。夏天放映机的散热口大概有五十多度,但整场电影下来,蔡圣友没有离开半步,汗水不断往下滴。
“热是肯定热,但你不能走,你要调试和保护好这个机器。虽然是智能设备,但也得确保每场电影顺利放映,既不能扰民,也要让来看电影的居民看得开心。”
蔡圣友投身于电影放映事业,已经有30多年,坚持的背后,是他对电影的深深热爱、家庭的默默支持以及国家惠民政策全力扶持的共同结果。
乡村公益电影放映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据悉,合肥市蜀山区每年要播放324场次,覆盖全区27个行政村,服务人次达8万余人,主要在乡村文化广场、养老院、学校、社区等场所。此外,该区还探索“公益电影+”的服务模式,将公益电影放映与党和政府重点工作有机结合。
夜里星星闪烁,幕布光影如梭。“我会一直放映下去,是热爱,也是责任。”看着广场上坐满的观众,蔡圣友朴实又坚定地说。
(编辑: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