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生 | “老树新花,故纸新画”——谈王兴舟的读书观

2024-08-2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最近,散文作家王兴舟(东坡石)的新著《耕雨堂脞谈》出版,收文99篇,多为读书所得。作者喜爱六朝文字、唐宋笔记、晚明小品,以及古来文人的尺牍序跋,阅读时心念手追,落

最近,散文作家王兴舟(东坡石)的新著《耕雨堂脞谈》出版,收文99篇,多为读书所得。作者喜爱六朝文字、唐宋笔记、晚明小品,以及古来文人的尺牍序跋,阅读时心念手追,落笔成文。无论随笔、杂感,皆随心所欲,收放自如,简约明快,如话家常,字里行间荡溢着奇妙的文思和悠长的情愫。

作者是位作家,也是一位学问家。一部《脞谈》,无所不谈。谈天谈地,谈古谈今,谈酒谈茶,谈诗谈文,谈社会,谈人生,更谈读书之道。

作者认为,读书乃寂寞之道,“耐得寂寞,方得真知。”真知者,正确而深刻之认识也。在获取知识的道路上,读书是孤独者的心灵旅行,与尘世之间的喧哗浮躁格格不入。“知识是苦涩的,如茶,不惯苦,是品不到清甜的……”这种“苦涩”是困惑中的沉思,是思疑中的考究,只有耐得寂寞,才可能“驱赶迷茫”,“对抗平庸”。(《读书之苦》)庄子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作者对古往今来的“真人”可谓情有独钟,“如飞蛾见火,见些光亮便要心向往之。”(《说说“四不出”》)全书开篇谈李贽,令人眼前一亮。作者兴致勃勃地讲述这位思想界的奇葩,言其“悲凉之气”“大义存焉”,是别有深义的。《说言祸》中谈孟子,亦意味深长。孟子虽贵为亚圣,却因其民本思想被多次逐出圣庙。如此遭遇令人反思。还有对孔融的赞赏,言其“思想开通,不拘礼法,不畏权贵”,是竹林七贤“精神上的导师”。总之,能“孤独活出一番自己的世界与境界”(《瓦松》),才是高尚而伟大的人格。透过作者“孟浪之心”的“激愤之语”,我们不难窥见所崇仰的人生至境。“欲求灵药换凡骨,先挽天河洗俗情”,惟其读书有方,身在高层,才有了他不同凡响的人生期待:“不迎俗,不谄媚,不趋炎,不附势,不骄矜,不自卑,按照自己的性情生活和工作,在孤寂中保持自己那份宁静与淡泊,那份勤奋与执着,那份思考与探索,不跟风,不惧谤,不懈怠,不失望,把自己人生的步伐走得稳缓而踏实。”(《如是三十年,情总两相牵》)正所谓:“立身无傲骨者,笔下必无飞才;胸中具素心者,舌端斯有惊语。”(明•沈承)这是真文人的思想境界,也是作者人生修养的审美理想。

其次,作者认为读书须融入其中,方得其境。书之妙境,惟融入方可得,而融入之功,首在于“敬”,即“对古典的礼敬”。(《读古书》)惟此,方可“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再说读古籍》)这种阅读中的感悟是颇有道理的。不敬难有亲和,不敬难得共鸣。未曾开卷,先设门限,拒人于千里之外,无异于画地为牢。因此,读者“不能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要学会渐自湮灭其中的方法,以求豁然开朗的效果……”这种沉浸式阅读,正是古人“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理论的现代版。它不仅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也甚合由感而悟由惑而解的欣赏规律。在《脞谈》中,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阅读中的情绪波动和思想变化,比如“心虽苦闷,但形却兴奋”、“人有微叹,忽起乡思”、“心犹戚戚,不知何故,有怆然感”,以及 “舒惬”“惶惑”“凄然”“怅然”等等,如此倾情贯注,聚精会神,自然入文也深,神驰也远。于是有了“突然的小念头,瞬间的小火花”,有了“刹那的顿悟,立地的佛思”(《关于〈耕雨堂脞谈〉》),难怪作者能困守“窄书隅”,“静坐入禅,读写如诗,时光有平仄,也有韵脚,便也自得其乐了。”(《我的书房》)

再次,作者认为科学而理性的阅读,应该是回归其位,推陈出新。不能拿今天的标准时尚对照古人,否则,“看到的总是陈腐与旧谬”。古籍之成宝典,实乃后人研读吸收与创新的结果。因此,面对古书,读者应抱宽容的心态。要能“披沙拣金”,从“陈腐”处读出“新奇”来,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夫,那样才能看到“老树新花,故纸新画”。(《读古书》)“如若没有去伪存真的考究,由此及彼的考量,给你的只能是一堆苦涩的难懂的古玩,抑或是一串带有疑问的惊奇!”(《再说读古籍》)惟其对古人文章有正确的理解,才能真正得前人之真髓。挥笔作文,方可“有见识”“有思想”“真性情”“有风趣”(《读古籍》)。观作者《贮云集》《太行风土小记》《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等作品,正是其借鉴与化解古代文学精华的成果。当然,写作中的陈腐之气,不仅文坛有,官场文风亦如是。作者对专制遗留中的盲从与模仿深恶痛绝,直斥那些“用口惠抵实干”的跟屁虫、应声虫“没有头脑,没有思想,没有语言”,“看似喋喋不休,实乃空心老大”,作为领导干部,其语言风格既是思想和能力的展现,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也是工作作风和方法的体现。这种认识可谓举一反三,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又次,作者认为优秀的读者,应该广读博采,以集大成。这一观念是古人“阅者宜博”的阅读思想的延续。读书如餐食,偏嗜之好,通常会致人营养不良,以致为文时“过于偏狭”,犯“持论不公、树帜不彰”之病。也正因如此,他对所读之书,往往多多益善,细大不捐,通过广读博采,弃粗存精,古为今用。从《脞谈》中可以看到作者阅读之繁杂,举凡经史子籍,野史笔记,自然万象,生活百科,无不涉猎。也正因如此,其为文左右逢源,不拘一格,融知识、趣味、思想于一体,化古今中外于一炉,迁想妙得,奇思迭出,读来如嚼橄榄,别有滋味。

观其文,识其人。关于《耕雨堂脞谈》的思想内涵,一言难尽。何频先生言其“博杂而精道”,学友教授言其“思有趣”,深以为然。袁枚云:“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饭者生痰瘤。”耕雨堂主,思精笔健,善读书者也。书卷气,名士风,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也是一位深得读书三昧的学人。

作者简介

陈才生,林州人。安阳师院文学院教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 《缪斯钟情的女儿们》《李敖这个人》《李敖的灵与肉》《李敖评传》《才女之路》《用生命种诗的人》《地摊上的诗行》《红粉三千,我只爱一点点》《我的江湖越来越小》《朱德润集校注》《画家的文学气象——朱德润文学研究》《自在文录》等著作。ta:image/png;display:inline-block;height:15px;vertical-align:top;width:15px;">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