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男子18年栽树15万棵 搭进上百万元

  来源:新华网佚名2017-03-07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植树节、清明节临近,老齐屁颠屁颠地忙前忙后,为城里人一年一度的外出踏青、植树献爱心做着准备,他希望城里人来看看他的松树、柏树、槐树。然而他又揪着一颗心,每年冬春天,都是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人多了,险情发生的几率自然会高。

植树节、清明节临近,老齐屁颠屁颠地忙前忙后,为城里人一年一度的外出踏青、植树献爱心做着准备,他希望城里人来看看他的松树、柏树、槐树。然而他又揪着一颗心,每年冬春天,都是最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人多了,险情发生的几率自然会高。

老齐全名齐来发,家住南部山区柳埠镇黄巢村,今年只有43岁,长得也不显老。村里人之所以叫他老齐,更多是因为他的思路、干的事太老套、"过时"。在村子北邻的山上栽树一栽就是18年、15万棵,不仅没见到什么收入,还搭进去100多万元。

洪水冲出来的念头

27年前,农村娃齐来发初中毕业,来到济南城区,当了一名历下区邮政局合同制邮递员。当时,齐来发还挺"洋活",谈了个城里女朋友,每天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每逢市里"两会",总有人大代表提出,要多栽树,保持水土,保护环境。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些人咋这么不接地气,总讨论些与吃饭无关的事情。

直到一年夏天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这一年,南部山区大雨,两边高山上的洪水夹杂着泥沙,倾泻而下,碧波荡漾的黄巢水库,不到两个小时就被灌满了,两个水闸全部打开泄洪。

村子南面的山上,有一段古长城遗址,也有一块齐来发家的田地,被洪水冲出了一道宽三米、深两米、长20多米的壕沟。"这多半是人造的孽。"刘洪训回忆起那年的情景,历历在目。他是齐来发的亲舅舅、栽树的坚定支持者,今年75岁。

刘洪训出生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从他记事起,每年下大雨,总会发洪水,村里老人说,这是日本鬼子造下的。日本鬼子以战养战,砍伐了附近山上大量上百年的树木,老祖宗留下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

此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植树,再加上自然恢复,秃山又披上了绿装,尤其是黄巢村附近两个最明显的山顶--麦丈垛、和尚帽,又长出了松树,洪水渐消。谁知到了90年代初,人像着了魔似的,偷着摸着上山砍树,青山再次变秃。

" 这也许就是经济利益的魔力,它会让人找不着北。"齐来发说,人不能总为钱活着,记得小时候顽皮爬山,村北山上有雾凇,层峦叠嶂,风景如画。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就这么破坏了,齐来发萌生了回乡栽树的念头。

最朴素的虚荣心

有了念头,再加上受人指点,很容易就"魔怔"了。意念摇摆期的齐来发,遇到了当时济南"环保圈"里大名鼎鼎的人物--陈鲁,人家曾是济南建材市场的商人,进进出出总开着一辆当时马路上很少见的"奔驰560"。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物,却甘愿卖掉奔驰,搞环保,过起坐公交车的低碳生活,后来还发起成立了走进自然环保志愿者协会。"我为什么不能回家栽树,把祖宗留下的青山搞好?"齐来发说,在城市里打工,什么时候是个头?有车、有房、有老婆,又能怎样,还不是个小市民?

1999年初,南部山区搞荒山承包,鼓励植树造林,一些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承包,一次性包几百亩,合同一签15年,长的签30年,投入1.5万元都算多的。

黄巢村老齐家不知深浅的"浑小子"齐来发,却偏要一次性承包2000亩,合同一签就是50年,承包费自然也是1.5万元的好几倍。

有一些人议论,齐来发父亲走得太早,留下不管事儿的老娘,管不了儿子。老齐心里则有一本经:"2000亩,我就是南部山区最大的承包户。全部栽上树,等个几十年,树成了材,树就不再是树,而是我的荣誉章,以后南山一提起我齐来发,拥有2000亩庄园,谁不竖大拇指?那时咱也算个人物了。"

齐来发做事,有着普通人都有的、最朴素的虚荣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承包费分三年付清,第二年就没钱了,他到处借,也借不着,就去信用社贷款,但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几间破草房,银行不同意抵押。

好在当时他在跑从济南市区到南部山区的客运班车,还有几辆破车,算是抵押了。城里的女朋友看到他像一头倔驴,怎么拉也拉不回来,就分手了。彻底放弃城市生活的齐来发,面临的下一个抉择是,荒山要栽什么树?

如果栽经济林,比如果树、核桃树等,每年可以有收益,缺点是,得自己买树苗,而且春冬季节落叶之后,山上显得光秃秃的,不好看;如果栽生态公益林,比如松树、柏树等,国家免费给树苗,长成材后,山体四季常青,好看,也有利于保持水土,但缺点是,短期内基本没收益。

最后,齐来发像脑子进水一般,选择在2000亩山体上栽种公益林。

借势黄巢的梦想

" 公益林好啊,未来可以搞生态旅游。"当时还是齐来发的普通朋友、现为他妻子的张贞丽,之前对老齐这个想法很支持,因为黄巢村非常有历史底蕴,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军与政府军最后一仗,就在这个村子打的,目前,村子周围还有黄巢屯兵作战时的交战岭、跑马场、饮马湾、死人沟(也叫"杀人沟")等遗迹。最难得的是,这些历史遗迹,基本都在老齐承包的山林范围内,或者周边。

此言不虚,据《历城县志》记载,黄巢村原本唤作大黄草峪,后因公元884年黄巢兵败于此,为了纪念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改用现名。上世纪80年代末,黄巢村被历城区政府命名为"黄巢农民起义纪念地"。

1999年,齐来发的种树大业启动。没有钱,就联系环保人士陈鲁,发动城里学生来义务植树;没有树苗,就请政府提供,开车去泰安拉。挖树窝人手不够,他就在村里求人,把跑客运赚来的钱拿来发工资,不够就贷款。

齐来发干事创业的劲儿头,像头小牛犊,未来千亩林海始终在他心里波涛翻滚。一人多高的灌木丛,他举起砍刀,噼里啪啦一通砍,砍成一人多宽一行,然后挖窝栽种。数年间,2000亩的荒山,树苗数量从原本不到10万棵,骤增至25万棵。那几年,站在和尚帽山顶,低头看看刚栽下的小树苗,齐来发常浮想联翩:那都是一个个战士,像是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满满的全是豪情。

树苗一天天成长,春天,看到新冒出来的含绿小树,他眼睛就湿润了;夏天,洪水夹带的泥沙越来越少,他就很欣慰;市区的泉水,很长时间不停喷了,他就认为,这是给他的奖励:"你要说受苦受累为了啥,一棵树一个军功章,你说为了啥?"

十万元修路,路在何方?

" 百年心血敌不过一把火!"这是所有栽树人时常警醒自己的一句话。随着山林逐步长成,防火成为老齐寝食难安的心病,2014年,他终于决定,在没有任何国家补贴的情况下,斥资十万元修一条护林路,以缩短从山下到山顶救火的时间。

反对之声还是来自张贞丽:"这么多年来,已投进去一百多万,一分钱回报没有,还要再投,什么时候是个头?"不过,倔强的老齐还是在当年冬天,把修路的挖掘机、铲车开上了山。送柴油的车开不上去,大表哥刘克建便步行六里地、挑着两桶油送,不要一分钱。现在,路已经修好了一年多,由于没钱硬化,每到夏天雨季,总会被冲得乱七八糟,当年冬天,老齐还得花钱修整。

他雇的护林员,原来承诺一个月工资600元800元,现在三五百元也发不下来。每年过年,老齐都会买些米、面、油,送到护林员家中。今年过年,他每家送了50斤肉,力度很大,原因很简单,去年欠的工资有点多。

事实上,国家针对生态公益林也有补贴,但多是走大账,补给了消防,以及给政府管的护林员发工资等。老齐建议,政府最好能给他的林场配几个专职护林员,一方面可以减轻他的防火压力,另一方面,他也能少雇几个护林员,减轻一下经济压力。

目前的老齐,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从别的地方赚了钱,补贴山林运转,至于什么时候投资能有回报,他也不知道。栽树不就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情嘛。

当然,老齐也一直想着用别的招数化缘,比如引进资金重修黄巢农民起义军作战时的指挥部--三官庙,吸引游客来参观。对老齐做了18年的生态旅游梦,村里人时有嘲讽之声:这人净干些蠢事、笨事、空事,不是一天两天了。

"南山绿化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人"

" 老齐的精神可嘉,南山绿化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人。"南部山区管委会规划发展局副局长刘继明说,只要符合条件,作为地方政府,应该给予扶持;同时探索"家庭林场"模式,明确责任主体,实现"谁绿化、谁受益"。

在刘继明看来,南部山区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它目前以投入为主的发展格局。南山不仅是南山人的南山,还是全市乃至全省的南山,缺钱怎么办,需要把各界的关心转化为支持,进而把支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和项目。

举例来讲,首先需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生态补偿资金;其次探索完善生态补偿的各项政策体系;最后是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

有了钱,南山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生态修复,围绕"两条主线",一是省道沿线,二是景点沿线,推广近自然林业,集中成片种植彩叶林、混交林。"自然条件好了,就可以发展绿色产业。"刘继明说,济南市常住人口700多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约占20%,南山作为济南的绿肺、泉源和后花园,可以让老人来养老,未来将是支柱产业。

听到政府的一些支持政策和产业规划,老齐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真心希望这些利好能尽快落地,让他们这些绿化者摆脱困境,绿化更多荒山。

(编辑:宇强)


广告:中国新闻摄影协会、315记者摄影家网吸收摄影会员。报名qq3158284687    微信:znznyuqiang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