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从放弃“大而全”的工业体系,到建设“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这是北京转型发展面临的一场大考。
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新动能从何而来?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重新布局首都创新资源,经过数年努力,北京已形成“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城一区”新局面,崛起的创新新高地成为北京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绘蓝图——
“三张图”勾画科技创新中心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新时期城市功能定位,“科技创新中心”是其中之一。“向科技创新要增量,向服务提升要潜力,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面对大考,北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绘就了“设计图”、搭建了“架构图”、编制了“施工图”。
“设计图”——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实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按照“三步走”方针,不断加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使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人才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三步走”方案锁定了2017年、2020年、2030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包括建设三大科学城、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等。
“架构图”——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成立了“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形成了“一处七办(一个秘书处、七个专项工作部门)”的组织架构,目前所有重点任务和项目已全面启动,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施工图”——北京市会同国家有关部委研究编制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2017—2020年)》,研究提出了科技创新中心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提出2017年启动的215个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目前已全部启动、有序推进。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引领下,大批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国内首个80纳米自旋转移矩—磁随机存储器件、世界首款55纳米全系统多核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芯片、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新兴产业不断向高端迈进,世界首个碳纳米管集成电路计算器、全球首个5G大规模天线设备在京问世,世界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和国内首款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NPU)“星光智能一号”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
据统计,在我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219项技术中,北京占比55.7%。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高温铁基超导等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479.8亿元,比2011年增长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左右,位居全国最高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016年,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6589件,是2011年的3.5倍。2016年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是2011年的2.08倍,5年来实现翻番。
展新姿——
“三大科学城”强筋壮骨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三大科学城”的建设备受瞩目。
“聚焦、突破、搞活,三大科学城在规划之初就各有侧重,避免了同质化。”北京市科委负责人介绍说,中关村科学城集中力量主攻前沿性的原始创新,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怀柔科学城重在基础科学研究,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科学城则建设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
中关村科学城是北京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例,开街3年来,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总融资额91.04亿元,平均融资额1225万元,有两家已经成长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在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早已成为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几乎成了“科技创新”的代名词。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明确后,中关村科学城范围扩大至海淀全域,扩大后的科学城以中关村大街为主脉,形成核心要素集聚、服务链条完整、功能协同融合的“一城四区”产业空间格局。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中科大北京研究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纷纷落户,中关村科学城区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百度“面部支付”、旷视科技“刷脸支付”技术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7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进一步深化。
与中关村科学城的久负盛名不同,“三城一区”中的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它们就像两匹黑马,透着冲劲与神秘。
在怀柔雁栖湖畔,41.2平方公里建设范围内,中国科学院大学已先行落户,中科院实力雄厚的空间所、力学所等一批研究所已相继落地。“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刚刚联合批复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一批“大科学装置”将先后落户于此。
“大科学装置”是啥?到底有多重要?与北京市合作建设怀柔科学城的中科院专家给出了答案:大科学装置是现代科学技术诸多前沿研究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是“国之重器”。
全球最“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未来,怀柔科学城将布局6到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到2030年,一座世界知名的综合性科学中心将在这里全面建成。
如果说怀柔科学城的建设是高楼平地起,那么从2009年就开始启动建设,位于北京昌平的“未来科学城”更像是凤凰涅槃、厚积薄发。
8年多的建设,这里累计完成总投资约631亿元,15家中央企业研发机构入驻;建成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40个;累计获得国内外专利2659件、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0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已转换科技成果75项,40余项已见到显著经济效益……据介绍,未来科学城正在加快实现由建设中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到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的重大转变。
挑重担——
亦庄调结构调出精彩
如果说,“三大科技城”是科技创新主平台,那么,位于北京东南部的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战场。
这里进行的,是结构调整的攻坚战!2014年,是格外艰难的一年。一方面,曾经产值高达4000亿的诺基亚关闭,三洋能源等产业链上的企业接连关张;另一方面,是北京产业禁限目录出台,区内电子产品组装、印刷机械、冶金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津冀转移。亦庄产业会空心化吗?
在外界的疑虑中,这里的领导班子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目标下,统一了思想:亦庄调结构,必须在全球产业调整中找定位,在国家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中找位置,在科技竞争的领先一步中找先机,在与三大科技城的互动中找呼应。倒闭与疏解,正是为新产业留出了空间。
“绝不走卖瓦片的老路。”通过相关政策调整,开发区的土地再不是低端企业起死回生的救命良药。“企业退出后,土地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由开发区回购,新进来的企业也必须符合开发区的产业定位。”亦庄的土地活了,空间大了,“高精尖”成了天然属性。
企业融资难怎么办?设立亦庄国投投融资平台,对企业的帮扶由单纯的政府财政支持转为通过基金引导。同时,通过发挥基金放大效应,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构建服务“高精尖”产业资金链。目前,亦庄国投参与发起基金共55支,总规模超22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10余个,累计投资金额达243亿元。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吸引“高精尖”人才方面,亦庄从不吝惜。设立亿元人才奖励基金,开展“博大贡献奖”“亦麒麟”评选表彰。几年来,亦庄累计吸引高端海外学人3300人,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63人。
盘活土地、盘活资本、盘活人才。3年间,亦庄的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出了彩头:生物制药产业迅猛增长,形成支柱;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形成集群;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建成,世界机器人永久会址落户;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示范区……
与此同时,前几年提前布局的企业开始发力:诺基亚、三洋没了,拥有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奔驰项目起来了,不断推出全球首发车型;住友化工、GE航卫走了,制药巨头拜耳不断将一类新药投放在亦庄生产,在完成二期扩产后,总部开始研究三期扩产和全球研发第二总部在亦庄建设。昔日鼎力支持、艰难爬坡的几个创新企业,挑起了大梁:京东方新产品在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接近四成,中芯国际的芯片生产国际瞩目,北汽集团建设新能源汽车总部和研发中心……
2016年,亦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70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30%,万元GDP能耗降至北京市的1/2。
在亦庄管委会调度表上,我们看到,新的产业项目建设,已排到2018年,而另有130家失去市场活力的企业,管委会将帮助他们调整退出。今年以来,亦庄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截至5月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2.4亿元,增长30.6%;1至4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达146.7亿元,增长90.3%。
未来,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对接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亦庄将发展成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
(编辑: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