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战营带队到深圳珠海广州招商

  来源:商丘网佚名2017-12-02
打印本文
核心提示:11月28日至30日,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带队赴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等地招商引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实体经济发展,11月28日至30日,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带队赴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广州市等地招商引资,先后深入深圳东丽华科技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大基因公司,珠海缘成电子有限公司,广州万宝集团等企业学习考察,洽谈合作项目,并参加睢县人民政府与东丽华科技有限公司中原凯丽电子玻璃项目合作签约仪式、民权县人民政府与缘成电子有限公司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副市长张弛和有关县(区)、市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招商签约活动。

在学习考察和项目签约过程中,王战营向有关企业介绍了商丘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和招商政策环境。王战营说,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在商丘没有中断过,同时,商丘也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不间断的城市,被誉为“中国古城池建城史天然博物馆”。商丘是商人商品商业的发源地、商文明的诞生地,被誉为“华商之源”,全国侨联已经在商丘连续举办六届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已经成为我们的城市名片。商丘是火文化的发源地,燧人氏在这里钻木取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被誉为“中国火文化之乡”,全国十运会“华夏文明之火”就是在商丘采集的。商丘是孔子、老子的祖籍,庄子、墨子的故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家乡,是春秋战国和两宋时期的“圣人之都”,在商丘这块土地上孕育诞生的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木兰文化、圣人文化、君子文化、姓氏文化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其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优秀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价值,也为现代商丘人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壮大“商丘好人”群体滋养了丰厚的土壤。商丘地处四省接合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最大的优势,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是国家交通部确定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国家商务部确定的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也是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国道、高速公路在商丘已呈“米”字型,普铁、高铁在商丘初步形成“双十字”,随着京雄商高铁、商丘机场、沱浍河通航加快规划建设,商丘将建成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于一体的综合性立体式交通网络,交通区位优势更加彰显,将成为河南省继郑州之后第二个交通枢纽城市。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商丘提出了打造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新的发展定位。我们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加快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打响“通达商丘”品牌,发展枢纽经济,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商丘是商业的发源地,自古就有商贸的传统和优势。近年来,我们抢抓东部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依托产业集聚区这个主平台,承接了一大批产业转移项目,形成了制冷装备、超硬材料、纺织服装制鞋、农资化工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建设中国制冷设备产业基地、中国超硬材料基地、中国钢卷尺生产基地、中原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中国知名针织内衣服装加工基地、中国制鞋产业基地、中国新型优质复合肥产业基地等,特色主导产业更加明显。2012年,商丘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

商丘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商丘是农业大市、粮食大市,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20亿斤以上,是全国20个粮食产量超百亿斤的地级市之一,有“豫东粮仓”之称;商丘是人口大市,富余劳动力超过250万人,每年可以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万多人。商丘还是长江以北第一个长寿乡,所辖永城市、夏邑县、宁陵县、民权县均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同时,商丘平原绿化覆盖率和平原森林覆盖率均居河南省第1位,144公里的明清黄河故道横贯全境,目前正在进行保护性开发,日益成为天然生态走廊,一个生态良好、宜业宜居、幸福和谐的新商丘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王战营强调,近年来,我们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项目,为商丘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这次在东丽华科技、中兴通讯、华大基因、缘成电子、万宝集团等企业考察和签约的项目,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合作空间大,对商丘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企业和项目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让企业和外商在商丘放心、舒心、安心,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东丽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伟,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朱永涛,国家基因库主任、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梅永红,缘成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谚庭,万宝集团总经理巨小平等相关企业负责人对商丘市委、市政府重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做法给予赞赏,对商丘的投资发展环境表示认可,愿意深化和扩大与商丘的合作,在做强企业的同时,为商丘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欣欣


 
[责任编辑: 315xwsy_susan]

免责声明:

1、本网内容凡注明"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315记者摄影家网所有,转载、下载须通知本网授权,不得商用,在转载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315记者摄影家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出于研究学习之目的,为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艺术学研究、宗教学研究、教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的研究员研究学习,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涉及作品、图片等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作者看到后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删除。